当前位置: 主页 > 信用百科 >

个人征信业务逐步放开 多维度信用评价呼之欲出

时间:2018-03-15 10:49

  如今,随着个人征信在生活中逐渐被普及应用,人们也愈发重视个人信用记录。
  前不久,两则关于个人信用的消息引发关注:先是支付宝2017年度账单因为捆绑推广芝麻信用备受争议。紧接着,央行发布公示,受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这预示着,以后个人信用报告或将不再是“央行专属”……
  警惕:APP查询个人征信用处不大
  凡是贷过款的人都清楚,个人信用报告是贷款环节非常重要的证明。前不久,记者登录央行征信中心官网后,发现在首页最显著的位置,发布了这样一则安全提示——征信中心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敬请广大用户注意。
  一位金融业界人士称,目前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只有三个正规接口:第一个是央行征信中心官网,第二个是分布全国的2000多个线下柜台、自助机,第三个是商业银行柜台及网银委托查询。
  不过,记者发现,即便是央行发布了安全提示,但个人征信查询APP依然未绝迹,记者在手机上随便一搜,可以提供个人信用查询的APP就多达几十款,名称中普遍带有“征信”二字,从下载记录看,某些APP下载量甚至达到了上千次。记者下载了一款APP体验,通过一系列注册资料的填写之后,APP提示已经申请成功。次日,记者进入查询页面,的确显示了一份个人信用报告。
  随后,为了核实这份通过APP查询到的个人信用报告是否真实,记者又专门在央行征信中心的官网进行查询。事后,两份报告对比显示,大致内容相差不大,只是央行提供的报告更详尽一些。
  那么,这两份报告都能使用吗?记者随后来到一家银行,向工作人员出示了APP查询到的个人信用报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报告不能作为办理贷款业务的依据。该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APP上查到的个人信用报告,只是供个人了解自己的信用度以及了解信用卡是否有违规使用等情况,实际办理业务时,并无多大用处。
  谜团:AAP征信数据从何而来
  那么,既然APP查询到的个人信用报告数据并非虚假,只是不太详尽而已,那么,这些数据从何而来?是由于央行征信库中的数据被窃取或者被出售吗?对于这一点,记者从业内人士口中得到两种不同的说法。
  有业内人士称,毋庸置疑,任何一款个人信用报告查询APP都是没有获得央行授权的,但后台系统很有可能链接到央行征信中心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这些APP根据客户提供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向央行征信中心提出查询请求,用回答问题的方式验证客户身份,在24小时内获取并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简单来说,这些APP可以视为央行征信中心与用户间的桥梁,但在中间的环节就将用户的个人信用信息截取了。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个人信用报告查询APP的数据来源,极有可能不是来自央行,而是央行接入的机构。据介绍,央行征信只接入了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如果这些APP和央行接入的机构达成某种交易,获取数据显然就不算难事。”
  如此看来,个人征信市场隐藏着大量纵横交错的“秘道”,这些“秘道”便成为了个人数据流失的主要通道。
  突破:国内个人征信市场逐步放开
  如今,个人信用报告查询APP市场的乱象已经引起了相关机构和部门的重视,而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逐步放开国内个人征信市场或许不是解决乱象的根本办法,但起码可以给大众提供更多的正规途径。